太乙金华宗旨(含太乙金华序+禅幽问答+后记)套装羊皮卷本锁线精装国学古籍原文注释书籍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太乙金华宗旨(含太乙金华序+禅幽问答+后记)套装羊皮卷本锁线精装国学古籍原文注释书籍
内容简介

1. 《太乙金华宗旨》在中国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道家内丹典籍.它不用隐语阐述金丹大道修证的思路和技术而是着重论述玄理。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 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所作。后因荣格《太乙金华宗旨》影响颇大因而也有道教徒说是吕祖之后三百多年的南宋时代全真派的王重阳所著。

近代中文版《太乙金华宗旨》由著名的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1990年《太乙金华宗旨今译》由台北市气功文化出版社出版;1993年《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由北京气功学院出版发行。

2018年张其成著作《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4]

2. 《太乙金华宗旨》在其他国家的翻译出版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是道家修炼的经典,后由一个叫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中文名字为卫礼贤或理查德.威廉姆的德国人传到欧洲。1899年,作为基督教传教士的威廉姆来到中国,他在全真道家龙门派的祖庭胜地崂山接触到了正宗的全真道教。实事求是的威廉姆被道教那深奥的玄理和真实的修证所著迷,他在中国21年,学到了道家全真派的正宗修炼方法。回德国后,他将《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取名为《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理查德.威廉姆是著名心理学鼻祖卡尔·荣格的好友, 卡尔.荣格为德文版的《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作序。

这部道家经典被翻成德文后,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金花的秘密》又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英文版现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早期由Cary F. Baynes翻译的,另一个是1991年由Thomas Cleary翻译出版。依据《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王魁溥教授还编译过日文的《慧目养神功》连载于1992年8月至10月日本东京《气功杂志》。

3.《太乙金华宗旨》所讲的原理和方法

在卫礼贤的《金花的秘密》书中提到修炼有成者能看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图案,他说这个奇妙的光图就是曼陀罗。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能反映自己与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

后来有人把这种修炼中看到的曼陀罗画了下来,称为丹青曼陀罗,一般世人所见过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罗,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威廉姆给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自己的性光,是入了门的证明,《宗旨》说回光有“金华乍吐”、“金华正放”、“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

4.《太乙金华宗旨》实修过程观察记录(初步)

与卫礼贤在中国青岛崂山时遇到道士传于《太乙金华宗旨》时隔百余年,2007年9月,在中国北方,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个欧洲人依《太乙金华宗旨》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训练八天,从第六天开始有人见到曼陀罗,到第八天结束时八个人中有六人都见到了曼陀罗。有关报道参见《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08年一月发表的“《太乙金华宗旨》修证实践研究 。这几个欧洲人的训练结果还很初步,属于《宗旨》所说的“金华乍吐”阶段,距离真正的内丹修炼还相差甚远。

5. 中国道家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解释

《太乙金华宗旨》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所作。用以阐述《吕祖全书》的内丹大道修炼和验证的思路和技术书,而不是一本着重论述内丹大道哲理的书。

在卫礼贤的德文版本里,中国老师传授给他的内容之一是:性功修炼有成者练功时能看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图案,卫礼贤将这个奇妙的光图称为曼陀罗。欧洲人首先是从佛教经典中知道曼陀罗(Mandela)的。一些佛经,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借用这个词以比喻性功修炼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中国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把这种修炼中看到的图案画了下来,被称为丹青曼陀罗,世人所见过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罗,惟有性功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才是真实的曼陀罗,这一图案能反映自己与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卫礼贤给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

修炼中所见的曼陀罗与元神、金华、回光这些《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概念有重要的关系。 修炼人所见曼陀罗就是人的性光或称元神之光,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自己的性光,书中称之为“光之始回”。 性光由发散转为回归是这一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有意义的现象,是入了门的证明。 书中称回光有“金华乍吐”、“金华正放”、“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到了“金华大凝”的境界那一直如如不动的元神就要动了,元神一动人就可窥见到生命的实相了。

与卫礼贤遇到他的中国老师并传于《太乙金华宗旨》时隔百余年,2007年在中国北方,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个欧洲人依《太乙金华宗旨》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训练八天,从第六天开始有人见到曼陀罗,到第八天结束时八个人中有六人都见到了曼陀罗。这几个欧洲人的训练结果还很初步,属于《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金华乍吐”阶段,距离真正的内丹修炼还相差甚远。有关报道参见《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08年一月期。 在这篇文中作者给出了这六人所见到的并画下曼陀罗图案。

荣格与《太乙金华宗旨》

192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驰书荣格,并附寄了他新译的《太乙金华宗旨》,请他为这部中国道教典籍写一篇评述,荣格欣然应命,以一个心理学家的立场仔细研读了这部所谓异教的经典,写出了分析评论的长文,他的这篇评述在西方学术界立即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这篇评述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一些精湛见解,也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某些误读,而正是这些误读,为他在自己理论体系中的创造提供了证据上的支持,因此,他对这部道教经典的读解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或者说误读式的创造。

一、金华和曼荼罗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讲内丹功法的书,所谓“金华”就是金丹。自隋朝罗浮山道士苏玄朗著《旨道篇》开内丹修炼的先河之后,外丹术逐渐衰微,而内丹术则逐渐受到重视而迅速发展起来,到宋朝时已形成鼎盛之势。但内丹修炼中的许多术语都借自外丹,外丹中要炼就的“金丹”被内丹家借来指对人体内精、气、神三者的修炼,以产生类似外丹中的金丹那样的长生不死之丹,使人成为金刚不坏之体。故元代陈致虚说:“其(内丹)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太乙金华宗旨》说:“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也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一之真炁。”②可见,内丹家所谓“金华”即来自先天之元气,它还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诸多名目。按道教的说法,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进入父精母血的结合体中,待人出生后则居于两目之间的方寸之中,因此,人要想长寿乃至不死,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s锻炼体内的精、气、神,抱守真炁,炼就金丹,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荣格在发现这一东方的宝藏前,已经思考过他的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暗示的前提下自发地画出的类似图案,但只有在他认识了曼荼罗之后,才更明确地指出了这些看似无法理解的图形的两个来源:一是“无意识”自发地产生幻想;二是专注的生命产生对自性的直觉,当无意识作用于生命时,自性便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①这里,荣格对于“金华”的理解显然来自某种心理学的预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误读”引出了富有意义的心理学结论。

“金华”之所以给荣格以曼荼罗的联想,首先在于,慧真子的编注本将柳华阳的《慧命经》与《太乙金华宗旨》合刊,《慧命经》中的“出胎图”“化身图”以及《太乙金华宗旨》中的“化身五五图”等清楚地画出了圣胎结成后,从“原窍”化出时如火焰般、花朵般的形状,自然容易使人望图生义,此外,书中一再强调的基本方法“回光”也大体形成了沿督任二脉的圆周运动,这样就很容易把它和同样具有封闭形圆环(或方圆)状的曼荼罗联系在一起。

二、魂、魄和无意识

《太乙金华宗旨》的“元神识神”章中有“一灵真性,即落乾宫,便分魂魄”的说法。《说文》释“魂”为“阳气也”,“魄”为“阴神也”。中国古代典籍中多以“魂”为可以游离于人体之外的精气,而以“魄”为依附于人体而存在的精气,故《宗旨》说魄为“沉浊之气,附于有形之凡心”,而魂为“轻清之炁,自太虚得来,与原始同形”。②卫礼贤把“魂”译为Animus,而把“魄”译为Anima,从这两个字的拉丁本义来讲,都有“心灵”(mind)的意思,而anima偏重于“灵魂”(soul)方面,似有阴性倾向,而animus偏重于“精神”(spirit)方面,似有阳性倾向,卫礼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移用这两个字的。但是在荣格的心理学词典中,anima指男性中潜在的一种女性倾向,而animus则指女性中潜在的一种男性倾向,这显然与魂、魄的实际含义相去较远。

按照这部道教典籍的说法,魂魄固然包容在灵魂中,并分属阴阳,但这里的阴阳并不对应于男女。人在出世之前,灵魂来自宇宙的精华,这即是所谓的“一灵真性”,或曰先天太一之“真性”,而当这种“真性”一旦进入人体,便判然二分,成为魂魄。魂之所以为阳,是因为它居于“天心”(两目之间),含藏着“元神”,元神虽然也在人体之中,但实质上却始终是超越肉体凡胎的一种存在,所以《宗旨》说它来自“无极”,能“生天生地”;而“魄”之所以为阴,是因为它一进入人体后就与“识神”纠合成一体,变为“沉浊之气”,居于世俗的人心中,成了人七情六欲和种种欲望的主宰,并且在与元神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采取役使和排挤的态度,虽然它原本也是来自太极,但一旦进入肉体凡胎,便失去了先前的神圣,而完全变成了一种世俗的、肉体的存在。由此观之,魂与魄其实是道教甚至中国古人对生命的一种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理解,在未“落乾宫”前,二者都是超验的,在既“落乾宫”后,虽然“魄”由于主宰人的七情六欲而带有某些情感色彩,但在本质上仍然是超验的,至于“魂”,则从未丝毫丧失其超验本质,即便在人体中,也是虚无飘渺、无从体验的。

三、分念和意识从客体中的分离

《太乙金华宗旨》中所附的“化身五五图”和与其合刊的《慧命经》所附的“化身图”给了荣格特别的启示。这两幅图所显示的形象表明,金丹已经炼成,炼丹者已经获得了永久不坏的金刚体,他的意念能够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地化成无数的身外之身,所谓“分念成形窥色相,共显灵迹化虚无”即此之意。荣格极其敏锐地把这种道教的信仰和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幻念联系起来,认为这是范围狭窄但界限分明的个体意识和无限广阔的集体无意识遭遇时集体无意识对意识发生的分裂,只不过这种分裂在东西方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理性过剩的西方头脑,这种分裂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症;对于崇尚直觉和领悟的东方头脑,这种分裂则使精神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荣格看来,倘若中国人通过这种分裂产生的身外之身不是空虚的色相,那就与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种种幻觉毫无二致。但中国的道教祖师分明地告诉人们,“在神火中获得的外形是空虚的颜色和体相,人性的光芒反过来照射,从而恢复了原始的真性。”这就避免了人格的分裂,而使心灵获得了升华。

这种精彩的心理学分析也许恰当地道出了内丹术“炼魂制魄”“变识神为元神”的心理学含义。既然“魄”和“识神”都是种种欲望、意愿的主使,那么,“消阴灭魄”就是要从世俗的种种负累中解脱出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学的立场,荣格说这部道教著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使我们从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按照他的理解,这部书教导人们如何把意念集中在z深层的光,以便摆脱所有外部和内部的纠缠,把生命意志导向一个没有具体内容但又允许所有内容存在的意识中,这正是这部典籍中所谓“凝神祖窍,系念缘中,而后了却尘缘”的意思,只不过荣格坚持用现代心理学概念来解释这些神秘的东方宗教观念,使这种古老的东方信仰完全心理学化了。

四、荣格心理学评述的意义

荣格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弗洛伊德一道被公认为现代精神分析学界的泰斗。他也是z先认识到东方思想可能对西方心理学产生影响并积极与东方展开对话的西方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对这部道教典籍做了长篇评述,还对藏传佛教的两部典籍《度亡经》和《大解脱经》做过长篇评述,游历过印度和锡兰,对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易经》做过深入的研究,为卫礼贤所译《易经》德文本写过前言,还为铃木大拙《禅学导言》的德译本写过前言。日本心理学家实雪目线(Mokusen Miyuki)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西方提供了一条通向佛教和其他亚洲宗教经验的充满意义的心理学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在东西对话中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学术传统上看,荣格对东方思想的吸收显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东方思想对话的一个部分。浪漫主义时代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叔本华等人曾经大量吸收了东方思想的营养,荣格早年曾阅读过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对荣格精神的成长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那种认为荣格思想的形成仅仅来自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荣格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关于心理本质可以转变的观念,在经验心理学的层面上可以顺理成章地溯源于谢林和叔本华。

从个人的角度看,荣格在个性上就有某种“道家”的色彩。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和亲近感,在幽居博林根的塔楼时,他日夕与山光水色为伍,对天空、草木、自然界中的生灵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留连自然山水远胜于人类社会。据朋友们的回忆,他喜爱简朴的生活,在种花养草、雕琢石块、入厨烹调、湖上泛舟之类的活动中总是怡然自得。他这种恬静的人生态度一直保持到晚年。在他的自传的结尾,他说自己心中充满了种种东西:植物啦、动物啦、云彩啦、白夭啦、黑夜啦、人的永恒啦·一他把万物揽入胸中,自己同时也融进了万物中,他体验到了老子的感觉,希望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复归本真,复归到那永恒和无意义之中。


同类热门电子书下载更多
Copyright © 2024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